“看到這個表格,才知道自己一年干了這么多事。”樊桂梅對自己退休后的“新工作”非常滿意,“既能發揮余熱還能幫助他人,自己也鍛煉了身體,挺好的。”
樊桂梅從事這份新“工作”的機緣,源于2020年的一次愛心慰問。“我跟著愛心單位去我們小區的一戶居民家慰問。一進門,看到他身上穿著一件棉衣,上面全是破洞,吃的都是非常簡單的速食,讓人覺得心疼。”樊桂梅口中的“他”,指的是視力殘障的困難居民張悅。慰問結束時,樊桂梅把聯系方式留給了張悅,囑咐張悅有需要幫忙的事就聯系她。
沒過幾天,張悅打來了電話:“樊姐,家里沒有能穿的衣服了,能不能帶我出去買件衣服。”樊桂梅喊上好姐妹劉菊明,帶上張悅就去了商場。兩位七旬“姐姐”攙扶著50多歲的視障“弟弟”,完成了他們的第一次集體出行。“那天我特別開心,感覺自己像重新活過來了。”張悅說。此后,買藥、繳納水電氣暖費用、代取工資,張悅家里的許多事都被樊桂梅和老姐妹們攬了過來,一幫就是5年。
樊桂梅對新“工作”不僅喜歡,還總結了不少工作心得。由于服務的群體大多經濟比較困難,幫忙購買日用品和肉菜,她都會貨比三家,“哪家便宜質量好,我心里有數得很”。雖然門口就有菜店,但她為了買到更實惠新鮮的蔬菜,寧可多走1公里路去市場買。
五里宜居小區是保障性住房小區,老年、特殊群體居多,困難居民不少。樊桂梅和其他老年志愿者一起,知曉一戶幫一戶,了解一人助一人。雙腿殘疾的陸彩霞需要人幫忙買菜送飯,腦梗患者趙維勝靠人代取工資……老人們的無私奉獻慢慢帶動著小區居民,近幾年,陸續有其他居民加入,互助隊伍也從最初的三五人“閨蜜團”,變為如今由20多名退休老人組成的鄰里互助社。
2023年,寧安社區得知老人們的善舉后,為弘揚志愿服務精神、激發熱情,為每位老人定制志愿服務表,從此,互助社的老人有了一份專屬“工作檔案”。檔案里,社區對每位老年志愿者的服務內容、次數進行統計并賦予相應的積分,年末志愿者們可以用積分兌換理發券、康復理療券、社區食堂用餐券等。這份寫在檔案里的溫暖,正匯聚成社區互助新風尚。(記者 智慧)